English

包容小疵

2000-11-23 来源:光明日报  我有话说

美国著名作家霍桑的短篇小说《胎记》,写一位有高超智慧和幻想力的科学家爱尔默,娶了一个美貌如花的妻子乔治娜,灯前对坐,“娇花”悦眼,自是欢愉不尽,但他却总觉得有一桩心事耿耿不能去怀。原来,乔治娜左颊上长了一个特殊的嫣红斑痕——胎记,尽管很小,但在这位惯于追求完美境界的科学家看来,总是破坏了美的魅力。他煞费苦心,想把妻子的可爱面颊改善得十全十美,毫无瑕疵。他曾研究出一种除斑的外用药剂,涂在妻子脸部的胎记上,但未能奏效。于是,又使用一种内服的强效药液,帮助妻子除治小小的斑痕。这种药的效果果然显著,胎记正逐渐变淡、褪色;可是,随着胎记的最后一丝红晕从面颊上消失,那个堪称“十全十美”的绝代佳人的最后一口气,也散入青冥,化为乌有了。

我国南宋时代的诗人戴复古写过一首《寄兴》诗,通过一个妻子向丈夫表明心迹的形式巧妙地陈述了一番哲理。诗很简洁,只有二十个字:“黄金无足色,白璧有微瑕。求人不求备,妾愿老君家。”大意是说:世上金无足赤,玉有微瑕。只要对我这个妻子不求全责备,吹毛索瘢,我就愿意在夫君家里忠诚地过一辈子。显然这是一首寄怀深远的寓意诗,核心是讲识才、用才之道,对象是执掌铨衡的人。这里的“君家”乃一语双关,表面上是指夫家,实际上讲的是君王之家。旧时的士子奉行的都是“学成文武艺,售与帝王家”的致身尧舜以经国济民之道。

这位戴老先生生在八百多年前,除了作几首诗之外,没听说他还有什么奇材异能。不过,单就掌握辩证思维这一点来说,实在要比那位现代的科学家爱尔默高明一些。

古代的哲人墨子有一句名言:“甘瓜苦蒂,天下物无全美。”人才也不例外。世上本无完人,因此,应该善用人之所长而勿苛责其短。果能如此,则大批人才就会为知己者竭诚效力。其实,人才的范围十分广泛,多层次、多方面,正如我们常说的,“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”,决不是仅指少数的天才人物。才与非才,是相对应、相比较而言的。

什么是人才?无非是指那些在某一范围内,某个方面显示了比较突出的才能,做出了优异贡献的人,所谓“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”。即使是奇才、伟人,也不可能是无所不知、无所不能的,世上更没有完美无缺的超人。人要完人,才要全才,是识才、用才问题上形而上学思想的反映,是脱离实际的主观唯心主义。

既然世上并无完人,我们在使用人才时就应善用其长,而不要苛责其短。本世纪三十年代末,陈云同志任中央组织部部长时,有一篇著名的演说,里面提到用人之道的十二个字:一曰“了解人”,要全面、历史地看人。指出,天下没有一个人是毫无长处、毫无缺点的,也没有一个人是毫无短处、毫无优点的。所以,在革命队伍里,无一人不可用。二曰“气量大”,只要有一技之长,就要用,只有这样,才能成大事业。三曰“用得好”,上下互相信任,使下级敢讲话,敢做事,这样,就能使每一个人都肯负责,都很积极努力。四曰“爱护人”,热情关怀,多方面帮助,郑重、谨慎、实事求是地处理人的问题。

我国几千年的历史,有着极为丰富的人才思想的宝藏,留下了许多关于识才、用才方面的正确认识与经验。古代哲学家子思在谈到善用人才问题时说:“夫圣人之官人,犹匠之用木也。取其所长,弃其所短,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,良工不弃。”清代诗人吴世涵在一首《杂诗》中,溯古鉴今,纵谈历代得失,阐述用才不可求全责备的道理:“士生三代后,才质多所偏,用之在节取,责备焉能全?汉代杂王霸,高论常舍旃,有才即见录,牧隶皆能贤;宋人拘绳尺,往往多苛烦,事功罕所见,豪杰每弃捐。全才固难得,举错有微权,容物道在广,收效途宜宽。责人必贤圣,固哉难与言!”

前四句泛说世无全才,因此,用人不能求全责备;中间八句,将汉代与宋代作对比,说明放宽尺度,广纳人才与拘绳墨、少事功、弃贤妻的不同效果;最后六句得出结论:要成就大事业,必须有容才之量。

为了求得毫无瘕疵,爱尔默因小失大,白白断送了娇妻的性命。执一方之政者,如果在识才用才方面也是这样吹毛索瘢,连一点点“小疵”也不能包容,其结果又将如何呢?有的人才学者指出,若是一个领导者喜欢求全责备,百般挑剔,那么,在他的周围,恐怕必不可免地要充斥一些平庸之辈。这个道理很简单,犹如世上罕有无瑕之玉,而尽多无瑕之石,见瑕而弃玉,最后得到的只能是一些无瑕之石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